阿奇霉素原料药的微利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发布日期:2006-10-16 11:13:38

    今年以来,为了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在国内阿奇霉素原料药市场占有将近一半份额的生产企业新昌国邦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采取价格战的方式,一再降价,阿奇霉素原料药的价格一路下滑。9月份的市场价格显示,目前阿奇霉素原料药的价格已经降到800元/公斤,较去年下降30%左右。这样的价格已经快接近其成本价,包括现代制药等在内的国内其他主要的阿奇霉素生产企业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迹象。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阿奇霉素的这种低迷状态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市场扩容企业竞相扩产

    作为第二代红霉素类产品,阿奇霉素由于具有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疗程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因此近几年在国际抗感染药物市场上一直是炙手可热的品种。从近两三年我国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用药情况显示,其制剂的销售金额和用药数量不断增长,市场前景良好。

    而且,由于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砂眼衣原体及梅毒螺旋体具有很好的活性,对非复杂性淋病和衣原体尿道炎、子宫颈炎治愈率达99%以上,并且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验证,美国FDA抗感染咨询委员会将它推荐为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皮肤和软组织等感染的药物,这在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越来越多高的今天,也就意味着其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据国内医药界权威人士预测,我国国内市场对阿奇霉素原料药的最大容量为80~100吨,而目前国内这一市场的开发还不是十分充分,因此有理由相信其巨大的市场潜力。

    所有的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扩产的充分理由。据了解,上市公司中,天方药业和现代制药都在此次的新一轮扩产的行列中。然而,更直接的刺激也许不仅于此。

    1990年,辉瑞的阿奇霉素制剂Zithromax(希舒美)于英国上市,并在1991年底获得美国FDA的认证之后,在世界前200个畅销药中排名一直都在20多位。2005年10月,希舒美专利到期,国内外的仿制药必然会接踵而至。为了争取由上游制剂市场份额和产量的增长所带来的机遇,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都在最近几年上马阿奇霉素原料药项目。

    天方药业在2005年4月21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天方药业将在近年内完成的投资项目之一就包括年产480吨阿奇霉素原料药项目,总投资金额为6,900.59万元。公告中显示,该项目建设期1年,达产后年均销售收入43,194.18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6,051.15万元,年均净利润4,054.27万元,投资回收期3.46(含建设期)年。据了解,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建成,并进入试车阶段。

    现代制药年产100吨以上的阿奇霉素在今年4~5月份完成扩产,结合其之前的生产能力,现代制药目前的阿奇霉素原料药的总生产能力已经在200吨以上。虽然新昌国邦的降价对现代制药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其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10个百分点,但是据传由于其可能在欧洲取得阿奇霉素的COS认证和美国FDA的认证,高端原料药的出口也会提高其盈利水平,因此,暂时的冲击并没有降低现代制药对这一市场的信心。

      扩产的消息并非只在国内传出。据了解,从今年3月份以来,印度环境和森林部的环境影响评价局已批准了大约20个原料药项目。其中之一就是Ind-Swift公司增加了投资18.35千万卢比,将其在伯蒂亚拉Bhagwanpur村的原料药厂的产能扩大至405吨/年,主要生产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原料药。

    风险尚存冷静投资

    与前几年年产量不足百吨到2005年全国年产量120吨的情况相比,在几大主要生产企业连续扩产的情况下,国内阿奇霉素原料药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加强。但是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产能的扩大,竞争的更加激烈,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幅度的降价,今年新昌国邦的降价可谓是拉响了最强的警报。

    然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国际大企业并不会完全按价格来决定供应商,因此,即使国内阿奇霉素原料药的价格已经接近成本价,也未必能拿到大宗订单。而且,希舒美等专利药的专利期一过,辉瑞等有强大研发实力的跨国企业可能会在短期内推出替代品种,对国内的仿制药造成冲击,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原料药的增长趋势。

    而且,随着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第三代红霉素产品喹红霉素、泰利霉素等的研发成功和相继上市,据了解,安万特公司的泰利霉素(Ketek)在欧盟上市后,加拿大和拉丁美洲也获批应用,2003年10月在日本获准上市;而雅培开发的喹红霉素已进入Ⅲ期临床,这些都会挤压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第二代红霉素产品的市场空间。

    另外,来自于在高端原料药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印度的威胁仍然不能轻视,即使能取得欧盟和美国的认证,如何与印度在国际阿奇霉素高端原料药出口上竞争,也需要慎重考虑。而且,随着国外已将研发重点转移到开发酮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上,红霉素产品市场的竞争焦点也会随之转移。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在现有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要促进红霉素系列产品的市场充分发展,应该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在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求得共同发展,而不是只追求个体利益短期内的最大化。


文章来源:化工网 


[关闭此页][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