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直接投标 广东药品网上采购探索前行

发布日期:2007-04-02 09:47:24

      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

  据主管阳光采购工作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寿生介绍,此次改革为了压缩中间环节,方案一改以往由经销商参加投标的方式,而是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生产商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及竞价策略,最终自己决定产品的命运。

  国药控股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黄翠华多年参与药品招投标,她的感受是,此次挂网采购有飞跃性改进,过去广东有23个招标主体,每次招标都要动用四五十人,标书垒得有小山高,现在全部统一到网上采购,不用奔赴各地与不同代理机构协调,大大节省企业招标成本。

  近年来,质优价廉的老药在市场上难觅踪影的事件频频发生,其原因就是利润微薄,很多企业不愿生产。为了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廉价老药重出江湖,广东首创“不限价不竞价品种”入围规则,为廉价老药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已有5395种廉价老药,由生产企业报价后直接挂网提供给医疗机构采购。而记者从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了解到,广东省内的医疗机构已经开始采购廉价老药。

  对于限价竞价药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根据一种药品国家规定的价格、历年在广东省的销售价格以及它在15个省市的销售价格,制定出一个最高限价,厂家之间在限价的前提下进行竞争。共有33521个品规参与报价。按不同剂型、规格和质量层次,设立不同竞价组。同竞价组3个及3个以上厂家限价竞价品种于2月28日至3月2日进行了3轮竞价,共有22495个品种参与了竞价,竞价入围的有13406个品种规格,入围率59.59%,入围品种总平均降价率为40.39%。

  专家参与选药杀价挤水分

  为了挤掉药品水分,广东首创了专家选药杀价的价格谈判机制。

  首先是专家评审投票,组织了102个药学、医学专家,分两组,对同竞价组1~2个厂家的议价品种中属政府定价而且报价不高于最高历史中标价的品种进行了筛选,有934个品规直接入围。专家认为还有降价空间的7484个议价品规进入“人机对话”环节,专家在网上与药企“讨价还价”,经过此番“砍价”,有6376个品规入围,入围率85.2%,大部分名优品种均已入围,药价平均降幅为10.31%。“人机对话”谈判结束后,同竞价组1~2个厂家的议价品种中不接受“人机对话”谈判入围建议价格的1300多个品种,进入面对面谈判。另外还有1000多个品规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从3月21日起的一个星期时间内,完成了3轮面对面谈判。

  第一轮谈判是对同竞价组报价之比两倍或两倍以上的品规进行专家与企业面对面谈判,最后121个入围,26个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有23个品规在这一轮被淘汰。第二轮则是对纳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中降价幅度最小的5%的品规进行面对面谈判,有40多家企业的47个品规参与,由于进口名牌药的比例很大,加上厂家的强势坚持,最后仅有两家被淘汰,其余则全部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第三轮谈判则是针对无限价品种,也就是剂型奇特、报价虚高的“翻新老药”,由专家与企业谈判之后确定是否入围。

  据了解,截至目前,本次阳光采购共有近3万个品规入围,入围数量是广东省历次招标中最多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选择面大了。

  “两票制”规范流通环节

  据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药品配送环节繁琐,比如一个东北药品从厂家出来是5元,到北京的一级经销商变成了10元,再到海南的二级经销商涨到了20元,转到广州三级经销商可能已是50元,等这个药品到了中山市的某家医院卖给病人时已经80元了。这些经销商大部分连仓库都没有,根本不具备基本的配送能力,就靠开发票提成赚钱。

  为了规范流通领域,广东首创了“两票制”,也就是药厂开发票给配送商,配送商再开发票给医院,实质是中间只允许存在一个配送商,两次开票完成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大大缩减了中间环节。

  在“两票制”格局下,药厂肯定要找配送实力强的经销商,在今年报名的2000多家经销商中,大配送公司不愁“没单接”,但很多不具备配送能力的“开票公司”被淘汰。

  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根据方案中的要求,本次报名的2000家商业公司中真正具备药品配送能力的只有30%左右,“两票制”一旦推行,将全面推动广东药品经销商的重新洗牌。

  重罚保障监管成效 

     在过去的药品招标采购中,企业故意报低价格,中标后却不供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一点,张寿生很自信,如果企业入围后却不供货,将严肃处理,取消其挂网资格,而广东市场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忽视的。

  主管此项工作的广东省纪委常委、省政府纠风办主任巫颂平多次表示,挂网采购是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广东会在不断摸索中加以完善。

  一位药学专家则认为,通过推行挂网采购,经过几轮“砍价”,尽管还未能完全挤干药价虚高水分,但已基本摸出药品价格底细,可以为将来物价部门准确定价提供参考。

  进口药傲视谈判

  在3轮面对面谈判中,有众多大牌外资药厂参与的第二轮谈判引起很大争议。

  外资企业谈判阵容强大,不肯降价,如治乳腺癌药物赫赛汀22538.21元/支,一个疗程需要30万元,实属“天价药”,最终企业填报的确认价格是22538元,只是象征性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21元。

  在谈判现场,这些进口药品生产企业的代表多以是专利产品、在治疗领域不可替代性或以进口的口岸价高为挡箭牌,拒绝接受谈判专家降价的建议,且态度强硬。参与谈判的47家企业除了两家被淘汰之外,其余的药企没有接受降价建议,但这些天价进口药品并没有被直接淘汰而是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行列。原因是由于这些药品独有的疗效和市场需求,谈判专家不忍心将其“踢”出广东市场,但是医疗机构对其采购必须纳入重点监控品种,对其采购数量和价格都必须接受监督。

  谈判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要降低独家进口药价靠一两次谈判不太可能,关键在于口岸价的制定,也就是政府定价要把好“第一关”。进口药价主要由关口科室人员根据市场调查而制定,只有口岸价下降,才能让百姓得到实惠,或尽快推出可以和这些药竞争的其他药品,迫使其降价。

  翻新老药报价虚高遭“猛砍”

  进入第三轮谈判,面对一些药品改头换面,以新剂型出现,报价虚高,专家毫不留情,让现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记者们连连称快。

  广西某药厂生产的“阿米卡星”洗剂报价36.3/瓶,远高于同类产品。该企业代表称,该产品以前是针剂,现在是水溶剂,产品升级成本增加了。主谈判官直陈,水溶剂技术含量比针剂还低,对比你的成本和报价,有大幅降价空间。企业代表强调,我们加了一个喷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主谈判官不为所动:“我告诉你,一个喷头才1.3元,如果价格不合适,就会失去广东市场。”企业代表说,最低25.6元,专家又给了一次报价机会,企业降到23.6元,最终在确认价格一栏中填报23.6元。

  在广东挂网阳光采购进入实操阶段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记者全程参与,3轮谈判充分暴露了药品购销领域不为人知的内幕。

  一药多名、品规混乱现象泛滥。如:阿奇霉素有商品名97个,左旋氧氟沙星有商品名92个,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商品名75个,克林霉素有商品名66个,加替沙星61个,头孢他啶59个,克拉霉素53个,头孢曲松50个……专家担忧:这样的现象极有可能导致医生重复用药,患者重复购药、重复用药,从而危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甚至危及公众的生命安全。加快治理“一药多名”的混乱现象,规范医疗机构用药范围,逐步建立以省为范围的药品目录已经刻不容缓。

  观点一 药品降价要打“真老虎”

  两万元一支的某进口药,在广东药品阳光采购的专家砍价程序中,只肯降两角钱,降价率为1/10万。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各大媒体报出的这则新闻,就像是为假日平添热闹的一则黑色幽默。不过,这一极端个案仍足以提醒我们:药品降价为民谋利,打虎还得打“真老虎”。

  以上述药品为代表的进口药,就是一只“真老虎”。在平均降幅达40%的阳光采购面前,某些进口药之所以威风依旧,原因无非有二。一者,我是处于专利保护期的独家药,你不用我的,用谁的?其实这也是砍价专家们不敢举刀的真正原因。二者,一些即使已过了专利期的所谓原研药,一直就有“超国民意识”:我的质量就是比你的好。广东医药采购中心的数据表明,这次阳光采购,外资药降价率只有平均水平的1/5~1/8。

  平心而论,要打这只老虎并不很难。你说药品到中国的口岸价本来就高,那么在国外的销售价到底是多少?这一点,没有企业肯说;事实上,即使愿意说,我们也不能任其自报,采购专家们还得辛苦一下,去做些调研,市价多少,政府采购价又是几何。若差得太远,我们自然可以拿反暴利和价格欺诈等法规,促其规范。麻烦是麻烦点,但这毕竟是打老虎啊。

  同样需要麻烦点的,就是认真摸一摸那些“变脸涨价”药品的底。因为这是另一只“真老虎”。在这次阳光采购中,就曝出阿奇霉素有97个商品名,左氧氟沙星有62种规格。为什么要玩这么多花样?因为按现有法规,同一种药品“换件马甲”就算新药,是新药就可以重新定价。你想想,在企业策划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换“马甲”算得了什么?

  已接近尾声的2007年广东药品阳光采购,之所以引起全国药企甚至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是在药品后招标时代的率先尝试:它所暴露的问题,也是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中蕴藏已久的黑幕;它将解决的问题,也必是全国药品采购同行们所破冰试水的难点。从这一点来说,药品降价打“真老虎”,广东显然只是开始,而对全国来说,也仅仅是推开了一条门缝。
 
 文章来源:健康报   


[关闭此页][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