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在华业绩增幅均超20%

发布日期:2008-03-03 14:25:39

    葛兰素史克、罗氏、阿斯利康、诺华等各大跨国制药巨头近期陆续发布年报,与其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发展脚步日趋缓慢的个位数增幅相反,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由于宏观环境良好,潜力巨大,正迸发出比全球平均水平强劲数倍的增长势头。而各大药企也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进一步深耕细作。    

    在华业绩增幅均超20%    

    据了解,近年来制药行业在全球发达国家呈逐年下滑趋势。各大跨国药企正面临各种复杂的经营环境不利的局面,包括若干拳头药品的专利陆续到期、仿制药对未到期专利药的激烈竞争、新药审批越来越难,以及发达国家监管部门对上市后的药品不良反应监管越来越谨慎等,加之发达国家市场本身就相对饱和,因此增长脚步日益缓慢,且有加速下降趋势。    

    而中国、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仍有巨大潜力空间。据IMS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消费国。据GDP测算,2015年中国药品消费将达11000亿,相当于药品市场2006年-2015年10年复合额增长率在13.8%.    

    与中国今年医药大环境回暖相应,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全线飘红。与去年15%的行业平均增幅相比,实现了更大幅的增长,多数都达到20%以上,有些甚至到30%.如葛兰素史克中国(含香港区)销售额增幅24%,处方药部分增幅高达30%,而全球平均增幅仅为2%;阿斯利康全球增幅7%,在中国(含香港)区则达25%;罗氏全球销售额增长10%,中国则高达30%;诺华集团中制药部分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幅仅有6%,营业收入甚至出现-9%的倒退,在美国市场也因药物召回、专利药受仿制药冲击等原因首次出现-7%负增长,但在中国,增幅达24.5%,其中制药部分达27%,药品销售额达20亿元人民币,共有6个产品在中国销售额过亿,其中高血压药物洛汀新更是突破了4亿元。    

    加码中国扩大实力    

    鉴于这种状况,各大跨国药企纷纷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各大公司都在加速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来弥补发达国家脚步放缓的损失,这也成为解决跨国药企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诺华中国区总裁李振福昨日一语道破。从一细节就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去年以来,拜耳、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诺华等制药巨头纷纷传出全球裁员计划,但中国区均是不减反增,继续招兵买马扩大实力。    

    尽管各大药企在中国的销售额都只占全球销售总额的1%-2%,有些甚至低于1%,但都愿意持续加大对华投资,纷纷兴建研发中心、扩充工厂与销售队伍、与中国医疗机构加强合作。    

    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罗氏等公司近两年先后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且规格较高。阿斯利康去年在中国建立采购中心后,9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成立在华首个临床药理研究中心,阿斯利康全球总裁大卫?布伦南亲临前来助阵。阿斯利康中国高级副总裁吴浣苓日前还宣布,将追加投资在上海建立“阿斯利康工业园”,将中国创新中心、市场运营及销售和学术研究培训机构整合打包。而据李振福介绍,诺华总部对中国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支持诺华中国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自我壮大。今年诺华总部将其在日本和维也纳的研发中心关闭后,中国的研发中心地位将“日益突出”。除此之外,上海研发中心的新研发园将于今年破土动工,苏州工厂也将投入使用。葛兰素史克大中华区总裁黄秀美则透露,今年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追加投资4000万美元,使之10年内成为公司研发价值链上的明星。“事实上,现在全球研发排名第三的中国很快可以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老二”。而葛兰素史克在中国制订的整体目标,是2010年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含香港)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药企。    

    医改扩容带来政策利好    

    各大跨国药企看重的,还有大乱之后日益走向大治的宏观医药环境,及即将推出的利好医改政策。    

    我国化学制药行业起步较晚,此前行业环境较混乱,给跨国药企造成“水土不服”的困惑。而近几年市场环境逐渐透明化规范化,使之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新一轮医改带来的上亿元的市场扩容当然也是各大跨国药企倚重的绝对利好。“水涨船高,医改真正实施后,行业会产生更大的需求,给企业带来机会,”李振福表示,其市场策略也将相应有所调整,而这调整是指从以前的业务几乎完全只针对大医院,相应地转向对社区医院和农村市场一部分。“尽管由于价格等因素,跨国企业因医改的受益度可能不如国内一些普药企业明显,但相应的基层合作及营销队伍的布置都要开始调整。”为此,诺华专门成立一小机构负责此事。而葛兰素史克、强生、拜耳等公司,也已开展了类似的挖掘第三终端的行动。


[关闭此页][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