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医改话题惹关注 多角度理顺关系

发布日期:2009-03-16 09:23:13

    医改:多角度理顺关系

  和往年相比,今年全国“两会”上,和医改相关的话题受到更多关注。

  3月7日,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在全国政协医卫组的联组讨论会上透露,新医改方案,国务院已经审议过一次,两会结束后就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高强说,今年的财政投入,90%都将投向基层,其中中西部地区是重点。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用于公共卫生建设,共126亿,项目已基本确定。二是有253亿用于农村合作医疗,将其标准提高一倍。三是投入560亿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次医改方案不会再看不懂了”,卫生部部长陈竺说。

  “从今年到2011年,医改的重点主要是突出5项工作: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计划投入的8500亿元将投向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两方面。”陈竺说:“不同于其他国家,有的把钱全部投给供方——医疗体系,有的全部投入需方——保障体系。我们国家将是两面都投入,一方面向保障体系投入,做到广覆盖;另一方面向服务体系投入,既要考虑医疗,包括药品,也要考虑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

  政策杠杆刺激基层消费

  和许多全国政协委员一样,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常务副所长吕爱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也肯定了新医改方案的思路和大方向。

  在他看来,实际上,既然医患关系是供需关系,政府在保障公共卫生体系配置的前提下,应该完全可以发挥这种“类市场”的杠杆作用。例如,对于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级别的医保报销比例,可以通过增大基层医疗的报销比例,将投入的一部分直接补贴发放到在基层看病的患者手上,刺激基层医疗消费,鼓励患者有病即治。由于很多患者是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去检查治疗,因此,把早期病症放在基层医疗机构去解决,既可以从医学病程上减少大病的发生率,客观上也减少了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数量。

  公立医院质量绩效双考核

  近年来,收支两条线被认为是一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医疗腐败的措施。具体而言,是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收入全部上缴政府,支出全部由政府下拨。有观点认为,如此一来,医生看病、处方不和收入挂钩,医疗的公益性将得到有力保证。

  然而,也有人对此并不看好。全国政协委员吴明指出,尽管收支两条线可以看作是规范医院行为的一种办法,但“这样改革,政府将成为最大的‘院’长,医院要用钱、用多少都是政府说了算,也可能带来某种腐败。”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也认为,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将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不能保证医疗行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

  对此,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表示,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落实,一是政府政策性投入到位,同时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必须能提供大量服务,才能真正落实公益性。所以,此次医改,将把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同维护公益性密切结合,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他表示,在此次医改补偿机制的建立中,政府加大投入,落实各级政府责任,体现公益性是其中之一。同时,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实现不同级别医院的功能定位,不同医院的价格适当拉开档次,公立医院内部实现多劳多得、按劳付酬的分配方法,将医务工作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和效率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建立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机制

  吕爱平委员说,医改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解决“看病贵”,所以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建立基本药物上市后再评价机制,形成药品管理退市和淘汰机制则是根本性的保障,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有一个独立的机构进行上市后的评价,特别是卫生经济学的评价。

  他说:“很多便宜的药有效,虽比新药的效果差一点,但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是最合适的。从国家基本利益、基本药物或是社保角度看也是合适的,应该把卫生经济学的指标作为制定政策的主要参考,并且应该有独立的机构来实施。”

  引入竞争机制

  “让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与国有医院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也可以暂时缓解政府投资不足的矛盾。”何伟委员表示,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是在不同政策、不同起跑线上发展。民营医院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力量,要给它足够的空间。

  “外部环境、条件不宽松,资金进入民营医院不顺畅,3年免税期一过,民营医院就不堪重负,民营医院人才缺乏……”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认为,将民办医疗机构视同一般的工商企业,也有违医疗行业的内在规律。有关部门应对民营医疗机构给予政策支持,以缓解民营医院的发展负担。

  对此,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给上述两位委员吃了“宽心丸”。他首次披露了新医改中,关于民营医院的一段文字:“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社会和民营资本开办非营利性医院,而且将给民营医院的发展在区域卫生规划里留有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关闭此页][打印此页]